English

劳动力就业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1-01-24 来源:光明日报 褚庆观 我有话说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能否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能否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的人口形势及就业压力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口仍将持续增长。据预测,2005年到2020年,年均人口增量将在900—1000万人之间;到30—4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16亿人左右;此后才会有可能实现零增长。

庞大的人口总量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我国劳动力已达7.0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3%,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1.03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64倍;预计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8.02亿人,相当于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3.8%,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1.17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72倍。

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遇到了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困难。大量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处于闲置状态,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当前,相对有限的经济规模及经济增长速度无法为众多的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一方面,由于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高达73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就业人口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转轨时期特殊的失业现象,下岗职工问题日益突出,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流人员数量,则会因机构改革的推进明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仍将保持较高压力。

目前,我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基数过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绝对数额大;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拓宽就业领域受到诸多限制;择业观念陈旧,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差;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的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就业压力加剧;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缺乏超前研究和具体有效的措施。因此,我们应当正视问题,面对现实,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在一个更加长远的视野中,来研究探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

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大意义

失业与就业是一对矛盾。超过社会可容忍程度的失业,具有极强的副作用,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因此,反失业比反通货膨胀更能体现人类关怀。凯恩斯主义曾从改良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倡导充分就业。在失业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消失之前,充分就业是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在就业问题上的最佳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失业率越低越好,全部就业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按照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一般观点,失业率超过10%为严重失业,在5—9%之间为轻度失业,在5%以下为充分就业。我们要从改革和建设的全局高度,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高点。

实行充分就业,是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的客观要求。我们要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既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劳动力价格便宜、具有竞争优势的一面,积极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把安置城市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而又廉价的城乡劳动力资源,变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人力资源是一种时效性资源,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时期,必须把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摆到战略高度加以考虑。

实行充分就业,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对就业岗位的大量需求以及对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在最低程度上满足这些要求,这些动力的积聚也将对经济和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压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在收入分配、失业、下岗、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引起利益矛盾。

“十五”期间,是劳动力供给数量增长最多,而劳动力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能否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解决新形势下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使其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这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在对我国劳动力资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大力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一)确立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对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管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确立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方面,尽管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一些地方仍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开发不够。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清醒认识,高度重视,真正把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及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加以战略考虑和研究,通过制订规划,制订政策和措施,加强开发和管理,真正走出一条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发展路子。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劳动力就业的市场机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开发不够,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甚至导致大量劳动力过剩,这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也只能是从以计划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配置人力资源。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市场适应能力,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就业机会均等化,以扩大就业数量,提高就业质量。

(三)制定和完善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要靠全社会共同解决。政府的作用就是要站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高度,及时制定完善合理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调节劳动力市场需求,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最大限度地安置就业和做好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广开就业门路和渠道,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要结合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城镇就业容量;要转变择业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更多地吸纳劳动力就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扩大劳动就业的良好机遇,要打破现有的束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城乡壁垒、区域封锁,促进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合理配置。

(四)要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我国的“人口过剩”,实际上表现为低素质人口的过剩,未实现就业的劳动力也多为相对素质较低的劳动人口。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劳动者就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再就业教育培训力度,尽快实现下岗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促进其再就业能力的提高。

(作者系 山东省济宁市委副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